节能降碳增效行动
落实节约优先方针,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,严格控制能耗强 度,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,推动能源消费革命,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。 1.全面提升节能管理能力。推行用能预算管理,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 能审查,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,从源头推进节能降碳。提高 节能管理信息化水平,完善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,建立全国性、行 业性节能技术推广服务平台,推动高耗能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。完善能源计 量体系,鼓励采用认证手段提升节能管理水平。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,健全 省、市、县三级节能监察体系,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,综合运用行政处罚、信 用监管、绿色电价等手段,增强节能监察约束力。 2.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。实施城市节能降碳工程,开展建筑、交通、照 明、供热等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,推进先进绿色建筑技术示范应用,推动城 市综合能效提升。实施园区节能降碳工程,以高耗能高排放项目(以下称“两 高”项目)集聚度高的园区为重点,推动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,打造一批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节能低碳园区。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工程,推动电力、 钢铁、有色金属、建材、石化化工等行业开展节能降碳改造,提升能源资源利 用效率。实施重大节能降碳技术示范工程,支持已取得突破的绿色低碳关键技 术开展产业化示范应用。 3.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。以电机、风机、泵、压缩机、变压器、换 热器、工业锅炉等设备为重点,全面提升能效标准。建立以能效为导向的激励 约束机制,推广先进高效产品设备,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。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审查和日常监管,强化生产、经营、销售、使用、报废全链条管理,严 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,确保能效标准和节能要求全面落实。 4.加强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。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空间布局,统筹谋划、 科学配置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,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。优化新型基础设施 用能结构,采用直流供电、分布式储能、“光伏+储能”等模式,探索多样化能 源供应,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,加快完善通信、运算、 存储、传输等设备能效标准,提升准入门槛,淘汰落后设备和技术。加强新型 基础设施用能管理,将年综合能耗超过 1 万吨标准煤的数据中心全部纳入重点 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,开展能源计量审查。推动既有设施绿色升级改造, 积极推广使用高效制冷、先进通风、余热利用、智能化用能控制等技术,提高 设施能效水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