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
工业是产生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,对全国整体实现碳达峰具有重要影响。 工业领域要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,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。 1.推动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。优化产业结构,加快退出落后产能,大力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,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。促进工业能源消费低碳化, 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,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重,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, 提升工业电气化水平。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,大力推行绿色设计,完善绿色 制造体系,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。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 融合发展,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技术改造。 2.推动钢铁行业碳达峰。深化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严格执行产能 置换,严禁新增产能,推进存量优化,淘汰落后产能。推进钢铁企业跨地区、 跨所有制兼并重组,提高行业集中度。优化生产力布局,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为重点,继续压减钢铁产能。促进钢铁行业结构优化和清洁能源替代,大力推 进非高炉炼铁技术示范,提升废钢资源回收利用水平,推行全废钢电炉工艺。推广先进适用技术,深挖节能降碳潜力,鼓励钢化联产,探索开展氢冶金、二 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等试点示范,推动低品位余热供暖发展。 3.推动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。巩固化解电解铝过剩产能成果,严格执行产 能置换,严控新增产能。推进清洁能源替代,提高水电、风电、太阳能发电等 应用比重。加快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,完善废弃有色金属资源回收、分选和 加工网络,提高再生有色金属产量。加快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绿色低碳技术,提 升有色金属生产过程余热回收水平,推动单位产品能耗持续下降。 4.推动建材行业碳达峰。加强产能置换监管,加快低效产能退出,严禁新 增水泥熟料、平板玻璃产能,引导建材行业向轻型化、集约化、制品化转型。 推动水泥错峰生产常态化,合理缩短水泥熟料装置运转时间。因地制宜利用风 能、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,逐步提高电力、天然气应用比重。鼓励建材企业使 用粉煤灰、工业废渣、尾矿渣等作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。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 品认证和应用推广,加强新型胶凝材料、低碳混凝土、木竹建材等低碳建材产 品研发应用。推广节能技术设备,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,实现节能增效。 5.推动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。优化产能规模和布局,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 度,有效化解结构性过剩矛盾。严格项目准入,合理安排建设时序,严控新增 炼油和传统煤化工生产能力,稳妥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。引导企业转变用能方 式,鼓励以电力、天然气等替代煤炭。调整原料结构,控制新增原料用煤,拓 展富氢原料进口来源,推动石化化工原料轻质化。优化产品结构,促进石化化 工与煤炭开采、冶金、建材、化纤等产业协同发展,加强炼厂干气、液化气等 副产气体高效利用。鼓励企业节能升级改造,推动能量梯级利用、物料循环利 用。到 2025 年,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 10 亿吨以内,主要产品产能利 用率提升至 80%以上。 6.坚决遏制“两高”项目盲目发展。采取强有力措施,对“两高”项目实 行清单管理、分类处置、动态监控。全面排查在建项目,对能效水平低于本行 业能耗限额准入值的,按有关规定停工整改,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,力争全 面达到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。科学评估拟建项目,对产能已饱和的行业,按照“减量替代”原则压减产能;对产能尚未饱和的行业,按照国家布局和审批 备案等要求,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提高准入门槛;对能耗量较大的新兴产业,支 持引导企业应用绿色低碳技术,提高能效水平。深入挖潜存量项目,加快淘汰 落后产能,通过改造升级挖掘节能减排潜力。强化常态化监管,坚决拿下不符 合要求的“两高”项目。 (四)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。 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,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都要落实绿色低碳 要求。 1.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。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,科学确定建设规模, 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过快增长。倡导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理念,增强城乡气候韧性, 建设海绵城市。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和绿色建造方式,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, 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,推广钢结构住宅,推动建材循环利用,强化绿色设计和 绿色施工管理。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。推动建立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城乡规 划建设管理机制,制定建筑拆除管理办法,杜绝大拆大建。建设绿色城镇、绿 色社区。 2.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。加快更新建筑节能、市政基础设施等标准,提 高节能降碳要求。加强适用于不同气候区、不同建筑类型的节能低碳技术研发 和推广,推动超低能耗建筑、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。加快推进居住建筑和公共 建筑节能改造,持续推动老旧供热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。提升城 镇建筑和基础设施运行管理智能化水平,加快推广供热计量收费和合同能源管 理,逐步开展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。到 2025 年,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 建筑标准。 3.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。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,推广光伏发电与建 筑一体化应用。积极推动严寒、寒冷地区清洁取暖,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暖, 加快工业余热供暖规模化应用,积极稳妥开展核能供热示范,因地制宜推行热 泵、生物质能、地热能、太阳能等清洁低碳供暖。引导夏热冬冷地区科学取暖因地制宜采用清洁高效取暖方式。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,建设集光伏发电、 储能、直流配电、柔性用电于一体的“光储直柔”建筑。到 2025 年,城镇建筑 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 8%,新建公共机构建筑、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 达到 50%。 4.推进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。推进绿色农房建设,加快农房节能改造。 持续推进农村地区清洁取暖,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取暖方式。发展节能低碳农业 大棚。推广节能环保灶具、电动农用车辆、节能环保农机和渔船。加快生物质 能、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应用。加强农村电网建设, 提升农村用能电气化水平。 (五)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。 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,确保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增长保持在合理区 间。 1.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。积极扩大电力、氢能、天然气、先进生物 液体燃料等新能源、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。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,逐 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,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 辆电动化替代,推广电力、氢燃料、液化天然气动力重型货运车辆。提升铁路 系统电气化水平。加快老旧船舶更新改造,发展电动、液化天然气动力船舶, 深入推进船舶靠港使用岸电,因地制宜开展沿海、内河绿色智能船舶示范应用。 提升机场运行电动化智能化水平,发展新能源航空器。到 2030 年,当年新增新 能源、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 40%左右,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 转量碳排放强度比 2020 年下降 9.5%左右,国家铁路单位换算周转量综合能耗 比 2020 年下降 10%。陆路交通运输石油消费力争 2030 年前达到峰值。 2.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。发展智能交通,推动不同运输方式合理分 工、有效衔接,降低空载率和不合理客货运周转量。大力发展以铁路、水路为 骨干的多式联运,推进工矿企业、港口、物流园区等铁路专用线建设,加快内 河高等级航道网建设,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“公转铁”、“公转水”。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应用,提升民航运行管理效率,引导航空企业加强智 慧运行,实现系统化节能降碳。加快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,创新绿色低碳、 集约高效的配送模式。打造高效衔接、快捷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,积极引 导公众选择绿色低碳交通方式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 15%以上。到 2030 年,城区常住人口 100 万以上的城市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 70%。 3.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。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交通基础设施规划、 建设、运营和维护全过程,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。开展交通基础设施 绿色化提升改造,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、土地、空域等资源,加大岸线、 锚地等资源整合力度,提高利用效率。有序推进充电桩、配套电网、加注(气) 站、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,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水平。到 2030 年,民 用运输机场场内车辆装备等力争全面实现电动化。 (六)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。 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,大力发展循环经济,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,充 分发挥减少资源消耗和降碳的协同作用。 1.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发展。以提升资源产出率和循环利用率为目标,优 化园区空间布局,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。推动园区企业循环式生产、产业循环 式组合,组织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,促进废物综合利用、能量梯级利用、水 资源循环利用,推进工业余压余热、废气废液废渣资源化利用,积极推广集中 供气供热。搭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享平台,加强园区物质流管理。到 2030 年,省级以上重点产业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。 2.加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。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和综合利用率, 以煤矸石、粉煤灰、尾矿、共伴生矿、冶炼渣、工业副产石膏、建筑垃圾、农 作物秸秆等大宗固废为重点,支持大掺量、规模化、高值化利用,鼓励应用于 替代原生非金属矿、砂石等资源。在确保安全环保前提下,探索将磷石膏应用 于土壤改良、井下充填、路基修筑等。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,推广废弃路面材料原地再生利用。加快推进秸秆高值化利用,完善收储运体系,严格禁烧 管控。加快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建设。到 2025 年,大宗固废年利用量达到 40 亿吨左右;到 2030 年,年利用量达到 45 亿吨左右。 3.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。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,推行“互联网+”回 收模式,实现再生资源应收尽收。加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管理,促进 产业集聚发展。高水平建设现代化“城市矿产”基地,推动再生资源规范化、 规模化、清洁化利用。推进退役动力电池、光伏组件、风电机组叶片等新兴产 业废物循环利用。促进汽车零部件、工程机械、文办设备等再制造产业高质量 发展。加强资源再生产品和再制造产品推广应用。到 2025 年,废钢铁、废铜、 废铝、废铅、废锌、废纸、废塑料、废橡胶、废玻璃等 9 种主要再生资源循环 利用量达到 4.5 亿吨,到 2030 年达到 5.1 亿吨。 4.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。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,加快建立覆 盖全社会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,全面实现分类投放、分类收集、分类运输、 分类处理。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,整治过度包装,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。 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,降低填埋比例,探索适合我国厨余垃圾特性的资源化 利用技术。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。到 2025 年,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基本健全, 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 60%左右。到 2030 年,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现 全覆盖,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 65%。 (七)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。 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,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,强化创新能力, 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。 1.完善创新体制机制。制定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,在国家重点 研发计划中设立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重点专项,采取“揭榜挂 帅”机制,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。将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纳 入高等学校、科研单位、国有企业有关绩效考核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,支 持企业承担国家绿色低碳重大科技项目,鼓励设施、数据等资源开放共享。推进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建设,加快创新成果转化。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 知识产权保护。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检测、评估、认证体系。 2.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。组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国家实验室、国 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,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,引 导企业、高等学校、科研单位共建一批国家绿色低碳产业创新中心。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,鼓励高等学校加快新能源、储能、氢能、碳减排、碳汇、碳排放权 交易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,建设一批绿色低碳领域未来技术学院、现代产业 学院和示范性能源学院。深化产教融合,鼓励校企联合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 项目,组建碳达峰碳中和产教融合发展联盟,建设一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 创新平台。 3